宝宝令人头疼的8大行为,父母不用刻意制止!

行为一:咬人

解析:当宝宝1岁后,出现咬人行为要制止!

宝宝4月龄左右,即将出牙时,会因牙龈肿胀等不适而啃咬玩具或最亲近的人,此时他还不明白咬人是对还是错,即便父母瞪着他说“不许咬”,也是没有用的。正确的做法是给宝宝一些蔬果片、饼干,或者是磨牙棒和牙胶,提供他更多的咀嚼机会。这样宝宝缓解了出牙的不适,也就不会咬人了。

而等宝宝1岁左右时,有时也会出现一兴奋就咬人的行为,不但咬身边的大人和一起玩耍的宝宝,也会咬自己。这其实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只是用错了地方。父母这时应该及时制止,明确而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允许”的行为。这个年龄的宝宝已经可以理解大人的意思了。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需要搞清楚宝宝咬人的原因,是发脾气,还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引导宝宝正确对待“咬人”这件事。

行为二:撕纸

解析:不用制止,让宝宝在撕纸中获得快乐!

当宝宝六七个月大,发现通过手的动作能改变纸的形状并发出声响时,会感到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所以会对撕纸“情有独钟”。这是一种基于好奇心理的探索行为,也是宝宝主动自发学习的表现。父母不应阻止,相反,还应鼓励这种行为。

因为撕纸对宝宝来说,不仅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还能锻炼小肌肉,发展手部精细动作,开发智力。父母可以引导宝宝把纸撕成小块乃至纸屑,还可以慢慢地教宝宝撕出形状和轮廓。这样,撕纸就变成了充满乐趣的活动!

值得提醒的是,父母不要把有价值的资料文本或者是账单钞票等给宝宝撕,同时也要注意宝宝使用的撕纸是否卫生,以防病菌传染。

行为三:扔东西

解析:可进行适当的认知教育,不建议严厉制止!

当宝宝9月龄左右时,会对“扔东西”的游戏十分热衷。凡是能抓到的物品,都会被宝宝有意识地丢出去,还乐得“咯咯”笑。妈妈们有没有发现,不管是积木、皮球还是鞋子,每样东西掉在地上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宝宝也在观察和探索呢!所以父母不要担心这是不是宝宝攻击行为的开始,也不用着急阻止宝宝扔东西的行为。

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对各种不同的物体也有了全新的认知。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玩“扔扔捡捡”的游戏,同时顺势引导培养宝宝东西扔出去还要收回来的好习惯,让他知道自己扔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

当然,父母还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认知教育,比如告诉宝宝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可以扔,同时也要选择耐摔的物品给宝宝玩哦!

行为四:玩弄生殖器

解析:需制止,但不要大声斥责,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转移宝宝兴趣。

当男宝宝10月龄后,常常会喜欢用手抓自己的“小鸡鸡”,有时还拉得很用力,很让人烦恼!其实,男宝宝玩生殖器是一种常见的探索行为,对他来说,“小鸡鸡”和肚脐、手指、脚趾一样都是身体的一个部位而已,但触摸生殖器会有快乐的感觉,也就会不自觉地经常玩弄了。其实女宝宝也会出现类似的行为,比如磨蹭或者是抚摸。而父母往往过分紧张,认为这是一种很羞人的坏习惯或者是性行为。

其实,父母首先应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给予有趣的玩具或者安排丰富的活动,让宝宝的双手忙起来,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小鸡鸡”;其次,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会对性产生好奇心,父母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句,解答宝宝的性提问。

要注意的是,父母应当经常检查宝宝的生殖器是否卫生,有没有异样,以便消除宝宝生理上的不良刺激,也能更好地保护宝宝的生殖器。

行为五:不好好吃饭,玩食物

解析:不要严厉斥责,恰当引导,让他自己动手吃饭。

很多宝宝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吃饭都很乖,但到了1岁后却常把碗里的饭菜抓起来捏捏揉揉,搞得一塌糊涂,常让妈妈感到头痛。

其实,宝宝到了1岁左右时,会对自己动手吃饭产生兴趣,进餐时,会忍不住去抓盘里的食物,这是宝宝探索认知的一种方式,也是愉悦的体验。被允许用手熟悉这些食物,对养成宝宝不挑食的好习惯是大有裨益的。当宝宝成功地捏起一小团米饭放进嘴里时,他会充满成就感哦!这和被喂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父母应该同意宝宝用手抓食物吃。

如果怕宝宝弄脏衣服,可以给宝宝戴上围兜,即便他吃得“一塌糊涂”,父母也不要指责,以加强宝宝对吃的兴趣。

行为六:藏东西

解析:不用制止,注意收拾好家中的贵重物品!

当宝宝1岁半左右时,会爱上“藏东西”的游戏,自己的玩具、妈妈的手机、爸爸的钥匙……都被藏了起来。宝宝在藏匿物品和寻找的过程中,记忆力得到了锻炼;当找到所藏的东西时,能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增强宝宝的自信心。所以,父母应该信任并鼓励宝宝藏东西的行为,不要用“不可以”来打击他。

父母不妨陪宝宝一起玩“藏东西、找东西”的游戏,这样做不但能促进亲子关系,还可以摸清宝宝藏匿物品的规律,万一有重要的东西被藏起来了,也能很快从宝宝的“秘密基地”里寻找到。

当然,父母也要注意把贵重的或者对宝宝来说危险的小物品有意识地收好,以免宝宝看到后产生兴趣而随意触摸、藏匿,引起麻烦。

如果怕宝宝弄脏衣服,可以给宝宝戴上围兜,即便他吃得“一塌糊涂”,父母也不要指责,以加强宝宝对吃的兴趣。

行为七:爬高

解析:不要制止,但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学步后,随着腿部力量的增强,宝宝会比学爬时更喜欢爬高。这种体能上的锻炼,有利于宝宝额叶和小脑的发育,还有助于增强宝宝对空间感的认知。所以,这时父母千万不能一味地说“No”,以免打击宝宝的自信心,挫伤积极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宝宝在玩“攀爬”游戏时,妈妈与宝宝的距离要保持在一臂之内,且要营造一个安全的活动场所,以免引发危险,如不要在窗户和阳台上搁置可以垫脚的物品、桌腿和桌角要用软垫包好、所有尖锐或易碎的“危险品”都要收起来、给地面铺上厚厚的游戏垫……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宝宝攀爬探索的欲望!

行为八:小气

解析:需及时干预,引导宝宝学会分享。

宝宝1岁半后,会变得很“小气”,常紧拽着自己的玩具不肯与别的小朋友分享。这是因为3岁以前的宝宝,处于“自我中心期”,还分不清“你、我、他”的不同,父母不必急于强迫宝宝“大方”,应该以引导为主,让宝宝建立起所有权的概念,再慢慢学习分享。

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宝宝多结交朋友,多和同伴玩耍,当宝宝融入“群体”之后,独占的“小气”现象就会得到大大改善,体验到与人共享的乐趣之后,宝宝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乐于与他人分享了。

现在的父母大多也是独生子女,所以要注意做出表率。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宝宝“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想了解更多更全的备孕,孕期,产后恢复等;更多更全的育儿,教育,宝宝发育,健康,疾病护理等,请关注:宝宝育儿亲子课堂,微信号:yuerqinzi888 (长按复制 )!让给我们携手为母婴及幼儿的健康,教育等保驾护航!

三岁儿童突发头痛竟是脑出血

本报讯(记者刘蓉通讯员王秀真)3岁的陈小妹突发癫痫,不停呕吐,4天没法进食。送到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救治后,检查结果让父母大吃一惊:小妹得了罕见的烟雾病,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神经外科专家提醒,儿童头痛不可忽视,要引起重视及早排查疾病。

突发癫痫4天未进食

陈小妹今年三岁,她妈妈告诉医生,孩子6月中旬突然大喊头痛,接着就持续抽搐癫痫。父母看她抽搐严重,赶紧把她送到第一医院杏林分院。陈小妹入院时,口鼻内充满了呕吐物。更糟糕的是,她已窒息,面色青紫、双瞳孔散大,头颅ct显示:左侧颞枕叶出血、脑室出血、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危重。

杏林分院神经外科的马宝林主任接诊后紧急展开抢救,但陈小妹还是时不时地抽搐,血氧饱和度不稳定。小妹的妈妈说,孩子是早产儿,生长发育较同龄儿迟缓。这次突然抽搐不止,呕吐频发,已经4天未进食了,水也喝不了,精神状况极差。恳求杏林分院一定要救救她的孩子。

术后确诊患有烟雾病

正常情况下,脑出血多见于成年人,多有高血压病史等诱因。而儿童脑出血实为罕见,且合并脑室出血更为罕见。马宝林排除了成人患病因素,只能考虑先天性因素。小妹入院后出现颅内压增高并脑缺氧继发癫痫持续状态,再不缓解颅内高压症状,可能发生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但是,小妹只有3岁,又是早产儿,体质极差,颅骨很薄。手术治疗风险极高。

经反复与小妹的家属沟通后,马宝林决定给小妹施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缓解颅内压。术中一次穿刺成功,因脑室内压力极高,穿刺时血性脑脊液喷涌而出。不过,穿刺手术后,小妹的癫痫再未发作。意识逐渐转清的小妹进食后也没有再发生呕吐的状况。复查她的头颅ct,报告显示,脑出血、脑室内积血明显好转,脑室较术前缩小,脑脊液引流通畅。术后第五天拔除引流管。小妹恢复的情况较好,饮食睡眠都正常了。再对陈小妹进一步cta检查后发现她颈内动脉末端狭窄,脑底形成血管网,原来是得了罕见的烟雾病。

马主任介绍说,烟雾病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脑动脉先天发育不良,或者由变态反应性炎症所致。成人以出血为主,儿童以缺血为多见,陈小妹却以脑出血为主要症状。目前治疗方法多以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但均不能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总之,对于儿童出现的头痛及癫痫发作,决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提倡母亲在孕期及时产检。成人患者则要注意控制血压,避免焦虑,保持心情舒畅。

相关链接>>

烟雾病又称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扩张的血管在血管造影时的形态如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即大量的细小侧支血管,故被形象地称为烟雾病。

烟雾病是日本人最早发现的,曾被认为是日本人特有的疾病,随着1962年发现第一例非日本人烟雾病患者以来,世界各地均有烟雾病发病的报道,主要发生于黄种人,发病率最高的是日本,其次是韩国和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男女发病率为1比1.8,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是4岁左右的儿童,二是30岁至40岁时的青壮年,儿童与成人发病率之比为5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