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前期易误作感冒

麻疹俗称“出疹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在麻疹疫苗应用之前常呈流行发病。多见于7个月至5岁小儿。自从小儿普遍采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后,小儿麻疹发病率明显降低。

麻疹在疹子未出之前,和感冒症状相似,因此家长易误作感冒。表现为发热、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及麻疹粘膜斑,流眼泪等。孩子发热2-3天后,在口腔颊粘膜,见有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圈,这是麻疹粘膜斑,它是麻疹早期的一个特殊表现。发病3-5天后皮肤开始出疹,先自耳后、颈部,渐及面部、躯干和四肢。大约3天疹子出齐。

出疹时高热、咳嗽、流泪、流鼻涕等症状更加明显。疹出齐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也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顺序消退。皮肤可见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色素沉着经2-3周完全消退,不留痕迹。整个病程约10-14天。有经验的人把麻疹发病过程概括为“烧三天、出三天、回四天”,这是有道理的。

临床也可见到不典型的麻疹,病儿表现体温不高,麻疹粘膜斑不典型,只是颊粘膜粗糙发红,皮疹出得少,总的病程也短,这种轻症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注射过丙种球蛋白的病儿。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病人,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

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杨晓利

比"心梗"更可怕的高危疾病

■张佳伟

说起“心肌梗塞”,大家并不陌生,但“肺栓塞”却鲜为人知。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周茂生告诉笔者,肺栓塞其实是一种比心肌梗塞更为可怕的疾病。它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了肺动脉或其分支,可引起肺循环障碍。肺动脉栓塞的可怕之处在于,此病的漏诊率、误诊率、病死率、致残率颇高,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种,可从无症状到突然死亡。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和晕厥。近日,就有报道说,一位68岁的郑阿姨,在家突然出现胸闷气急,其老伴察觉到情况的严重性,立刻带着郑阿姨赶到医院就诊,经诊断为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栓塞,所幸抢救及时,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周茂生告诉笔者,其实,人体就像一棵大树,体内的血管就像这棵大树的树干,为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运送着营养。一旦“树干”被截断,对应的器官就无法存活。比如冠状动脉被堵了,就成了心梗;大脑动脉被堵了,就成了脑梗。然而,肺栓塞与它们不同,它是静脉的血栓,且90%都来源于下肢静脉。

有人会问,这下肢的血栓是怎么跑到肺里的?周茂生解释说,其实,肺栓塞常发生于创伤、手术、长期制动、分娩、肿瘤的患者。这些患者血液凝固性高,血流缓慢,很容易形成血栓,说白了就是“沙多、水缓、易沉积”。血栓形成后,如果老老实实待着不动也就罢了,就怕血栓脱落,一路横冲直撞,顺着体循环来到肺里。由于肺动脉管径有限,对于来自大血管里的大栓塞来说是个小夹道,栓子就困在肺动脉里不动了,就像坦克开进了小胡同。这就引发了胸痛、喘憋、并有下肢水肿、疼痛的表现。

周茂生强调,如今,人们长时间与电脑打交道,久坐不动,常导致下肢静脉回流不畅,血液瘀滞形成血栓,脱落后进入肺动脉。肺栓塞是种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很近的疾病,患者从没有症状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胸痛,甚至休克、猝死,都可能与它有关。

最后,周茂生提醒大家,生活中要多饮水,以稀释血液高凝状态,切勿久坐不动。长途飞行中,要适当走动,减少发生肺栓塞的概率。而且,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肥胖也都是肺栓塞的危险因素,而要预防这个可怕的疾病,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调查】谁来"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基金?

央广网北京5月1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国家在2013年年初启动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建立应急救助基金,用来承担一些患者接受急救的医疗费用。此后,全国各地也都先后设立了应急救助基金会,用财政资金和社会捐助给垫钱救人的当地医院减轻负担。然而,专为解决病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设立的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正在多地遭遇尴尬。以河南为例,一年半内,全省近300家医院申请2500多万元,批下来1100多万元。申请容易,审批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申请容易,审批难

陆主任是福建建瓯市卫计局医政科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医院接收各种情况的“无主病人”基本上成了家常便饭,几乎每家医院每个月都能碰到。虽然国家有启动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但据陆主任所知,目前他们却没有申请成功过一次。

既然国家有这项“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为什么申请不到呢?陆主任说,他们申请的时候有许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证明就是其中一个难点:“向省上申请,申请的时候也要有关部门证实,比如民政部门、公安部门,也要证实这个情况,我们再往上报。”

不仅如此,申请资金表格的填写有时候也让卫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摸不着头脑。建瓯某医院医教科的张科长告诉记者,申请资金的表格上需要医院提供病人的身份信息,包括名字和家庭住址。但对方本来就是三无人员,没有任何身份信息,甚至连公安系统也查不到,这让他们无从下笔:“很矛盾,既然是三无,都查不到信息,他又要求我们申报那个表,提供病人的身份信息。有的是村里的村民,他能提供,名字什么都有,但是没人管啊,这个又拿不到钱。”

一旦遇到急重症病的三无病人时,这个问题尤为明显。原沙县医院院长梁仕勤说:“一般三无人员我们要报给公安,都要由公安去核实。有的时候联系很麻烦的,碰到需要手术的危重时候,要有人签字,我们要到处去找他有没有监护人。”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四川、吉林等多地。而审批进展缓慢或者审定的额度在医院看来与实际救治之间差别过大,这些往往导致医院普遍觉得委屈。

申请审批流程缓慢

一些地方反映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容易、审批难,记者调查显示,之所以流程缓慢,在主管机构看来主要是为了防止发生非法套取基金的行为。

在秦皇岛市新农合管理中心,专门负责疾病应急救助申报的赵建奔拿着厚厚一撂资料说,对于无力支付医药费的患者,必须要提交10多种证明材料,经过层层审核后,才有可能享受到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如果是公安局送过来的,得需要公安部门出示一个证明,证明这个人属于身份不明的人员。如果是家庭收入少,得由当地的民政部门出示证明。第二步就是具体看材料里面的内容,他是不是由120急诊入的院,所有门诊入院的都不属于这个范围。另外就是看患者的低保证、五保证,还要聘请医疗机构的一些专家过来对这些材料进行审核,这个患者的病情属不属于急危重症的病情。”

赵建奔告诉记者,基金的申请和审批环节比较多,是为了避免非法套取基金行为发生。据统计,秦皇岛市2013至2015年度各级医疗机构申请疾病应急救助的患者共有736人,申报资金252.72万元。因为审核环节多,2013年和2014年的资金在今年3月份刚刚拨付到各医疗机构。

医院的尴尬

而在就医过程中,有的“三无病患”可能需要长期卧病在床,后续的治疗、康复、陪护乃至日常伙食,都得医院负责。相比一年十几万的“三无人员”医疗救治费用,政府的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原沙县医院院长梁仕勤说:“你还要给他打饭、还要给他洗澡,所有的生活护理全部都要管,政府每年给我们五万块钱的补助根本不够。”

采访中记者发现,医院开通的“三无病人”绿色通道本是好意,但却催生了不少老赖,甚至有的子女也乘机不履行赡养义务,将责任推给了医院。梁仕勤介绍,最多的一个病人可能反复进来四五次,一酗酒就拨打电话:“也有子女把病人就扔在这里不管,所有的任何工作都要留给我们做。”

凡此种种,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是个好事,但时说起这里面的执行,医院往往最核心的感受就是两字:尴尬。

张淑丽是吉林一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医疗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替危重患者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大部分都是路人送来,还有110,联系不上任何家人,什么手续没有,都是无名氏。来了之后我们都是全力救治,费用都是记账,,由总值班做签字处理。然后再想办法联系家人。”

先救治,再联系家属,有的能找到,有的则找不到,又或者找到了也拿不出治疗费,这样的患者仅这家医院里每年都会有几十个。医院医务科科长刘冰说,外来务工的、有精神障碍的、醉酒状态,醒酒就跑的。还有找家属,家属根本不来,没有社保、没有医保。从绿色通道开到现在也有几百万,没有了。”

2013年起,国家开始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在全国各省份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然而,这并不足以帮助医院回收为所有三无及特困患者垫付的治疗费。不仅如此,涉及三无病人、贫困患者,还有金钱解决不了的终极尴尬,就算拿到救助基金也无济于事:“经过抢救,死亡了,尸体都送不出去,火葬场说没有家属我们不抬,最后都是通过个人关系,民政部门帮着担保,一次两次多了也不行,跟他们也没关系。”

每天觉得后背疼、舌头发麻原因竟然是心理疾病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不少人深受心理疾病困扰。上周末,在大连市卫生计生委举办的春季大型义诊活动现场,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名医大咖对常见的心理疾病进行了解答。

50多岁的李先生:每天觉得后背疼、舌头发麻,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但是从头检查到脚,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疾病。该怎么办?

谢守付(副院长、主任医师):经询问,李先生平时很要强、心思重,有事没事都爱琢磨。困扰李先生的,其实是情绪转化为躯体不适的一种表现。分析其原因,在于李先生平时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压力在累积但是没有宣泄口。建议李先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找朋友聊聊天,帮助累积的压力找到宣泄口。

一位带着上小学二年级孩子的妈妈:孩子不爱学习,自己平时对晓宇特别严格,在和医生交流中,也不停数落着孩子的不好。问怎样能让孩子爱学习?

李奕(主任医师):建议妈妈好好找一找孩子的优点,如果期待孩子喜欢上学习,那就需要改变评价方式,多鼓励表扬他。有一种“妈妈的咒语”,就是说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怎样做却不停地指出,就会强化这个弱点。听到这里,这位聪明的妈妈对孩子说:“你真的是一个真诚的孩子,还那么有好奇心、那么有活力,真好。”此时的孩子松了一口气,认真地看着妈妈说:“你竟然能发现我有优点?以前我以为你永远也不会表扬我,原来你是爱我的!”妈妈此时却有些害羞了,“傻孩子,我怎么会不爱你呢?”

70多岁的张大爷:已经失眠50年了。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到医院治疗,吃过一段时间的冬眠灵,因为副作用的问题不再服药,而且从此排斥药物治疗,也尝试了很多非药物治疗方式,但是效果都不明显。该怎么办?

黄劲松(主任医师):经过初步诊断,张大爷除了对失眠这件事本身有些焦虑外,基本可排除焦虑、抑郁等疾病引起的失眠。现在治疗失眠的药物无论药效还是副作用都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善,建议张大爷尝试短期药物治疗,会对他的失眠有所帮助。

70多岁的刘大娘:老伴多年前去世,有3个儿子,现在和孙子生活在一起。刘大娘持续了很久每天晚上只能睡3个小时左右,该怎么办?

李悟斌(主任医师):经过仔细询问,了解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或许才是刘大娘失眠的原因:没有退休金、即使儿子偶尔接济,但生活依然捉襟见肘;面对现状的不称心、不如意……刘大娘属于境遇性失眠,在生活中的压抑、自卑,或许是造成她失眠的主要原因,建议刘大娘换个角度考虑,与以前的老人相比,至少还吃穿不愁;跟同龄人相比,至少身体还不错。改变认知,或许可以帮助她改善睡眠。

一对中年夫妻:丈夫不说话,妻子脸色也不太好。原来,李大哥平时有点儿小脾气,但是在外人面前从来不发脾气,是外人眼中的老好人,但是一回到家就脾气很大,经常冲妻子发脾气。妻子很不理解,李大哥却觉得理所当然:在外面需要伪装,在家难道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

范悦斌(主任医师):其实李大哥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尤其是现代人背负着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发脾气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但是提醒大家,凡事都有个度,如果家人突然发脾气,或者忽然脾气变得很大,发脾气的程度超过正常,就提示他或许已经出现了情绪问题,家人此时就需要多多关注了。记者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