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陈洁仪《歌手3

拍砖

古巨基煽情发力过猛了

古巨基前晚在《我是歌手》的节目中演唱了一首筷子兄弟的《父亲》,在演唱之前节目的镜头用了他去爸爸家里以及他在采访间谈父子相处的VCR做铺垫,古巨基在采访间的表现极为激动,撕心裂肺地痛哭流涕,反省自己平时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太多陪伴父母的不孝。也恰恰是因为这段镜头的加入,令他这场的竞演表现赛后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记者在网络上看到,有很多观众对此表示非常感动,有些还自曝全程跟着歌曲在流泪,因为“我能理解古巨基,我和爸妈在同一个区,一周也只见一次,有时候我们会忽略我们最重要的人,为了生活”;但也有观众抱怨,“香港地方不大,平时不怎么去陪伴父母确实有错,但应该还不至于哭成这个样子吧?我一度还以为他父亲出了什么不幸。”对此,圈内记者在网络上也有帮其澄清,“他的爸妈好得很,每次他开演唱会都会去看,广州的演唱会就来了好几次。香港人的精神内核就是乐观、随性,不就是唱首歌歌颂父爱吗?哭成这样有点过了。”

记者鉴定:古巨基有这样的争议,与他在采访间的那段痛哭镜头有关。那段镜头让很多早已习惯了电视煽情技法的观众首先就产生了防备,物极必反,反倒是听歌时没觉得那么走心了。但是记者从亲临录制现场的人士处了解到,古巨基当晚的舞台表现的确一流。

歌手面子高于竞演真实度?

上一场垫底的陈洁仪在网络上获得了极高的声援。为此一度坊间传闻本期节目淘汰的是胡彦斌,但转折并没有出现。陈洁仪最终以两场垫底的成绩告别舞台。当晚陈洁仪演唱的是张学友的经典歌曲《心如刀割》,虽并不出彩,但从电视效果上来说,还是中规中矩。但前一场曾经写文章为黄丽玲“现场演唱效果好于播出效果”抱不平的记者还是要负责任地告诉读者,本场陈洁仪的“走”其实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在现场——陈洁仪跑调了。一位在现场观看了节目的记者同行透露:“现场演唱时,陈洁仪的音准从头到尾都有问题,一直比标准音高低了十几音分,真是把我们现场的记者听得‘心如刀割’。但节目组在后期编辑的时候把音修准了,让现场以外的观众没有被再‘割’一遍。”另外还有同行表示,上场令人惊艳的黄丽玲本场也出现了一个惊悚的破音,“我们当时几个记者面面相觑,还很担心地聊天说,这么大一个破音,是用后期修也修不回来了吧?结果节目出来后破音也不见了。我觉得节目组应该给后期组加工资。”

记者鉴定:众所周知,《我是歌手》里的歌手很多都是导演组使尽浑身解数请来的大牌,他们在乐坛的地位极高,荧幕形象也十分高大。出于对他们的尊重,导演组在后期加工时为保证节目质量和明星个人的形象的确会进行一定的加工。第二季时记者也曾在现场亲耳感受到品冠在唱《掌心》时全程跑调的情况,但播出时却变成了一切正常。可见网络上如此大的争议,其实与导演组对节目质量和歌手交情的妥协有关系。

点赞

洪涛的真情流露

尽管网友们对总导演洪涛的“复读机”式报榜怨声载道,但前晚他在节目中突然动情落泪的举动却因为真情实感而备受肯定,特别是其后他上台讲述了《我是歌手》的意义:“我们都清楚音乐是不能拿来竞技的,但是我们既然这样做了,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把音乐唱好,让更多人被好音乐所感动,并且来关注音乐市场的现状……”一番话瞬间拔高了整个比赛的高度,节目后赢得了很多音乐人在微博上为其点赞。

韩红真性情受肯定

“我受不了了”、“我不想再参加了”、“我不希望有其他歌手来了”韩红在节目最后的成绩公布时情绪失控,这不是她第一次在电视上情绪失控,但这是她第一次失控得像一个小粉丝。相比于她之前几次在电视节目中一边飙泪一边大话连篇的举动,这次的眼泪明显更为真实,也极大地拉近了她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因为韩红对陈洁仪的欣赏显然是与总导演洪涛不分伯仲的,节目画面中从一开始就展现了她极为不希望对方离开的意愿,到最后甚至还说出了“我真的不希望洁仪走,走的如果是一个不那么好的歌手也就算了,何况她还是一个这么好的歌手”这样的“混话”,那么问题就来了,谁是那个不怎么好的歌手呢?

节目拉动整个音乐江湖

不管是在节目正片里还是在节目后的“歌手”记录片里,像老狼、筷子兄弟等很多没有参与到节目中的乐坛名人都有设身处地现身说法,将一档比赛背后的乐坛老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一种整个华语音乐江湖都在关注这档节目、在关注音乐呈现的即视感。这种设计和节目策划非常出彩。

回流极端人员让多国头疼

原标题:回流极端人员让多国头疼

新华社电 受法国恐怖袭击事件影响,欧洲多国开始加强反恐,严密布控,其中重点防范那些前往中东地区作战的欧洲年青人。这些人可能接受了极端思想,并且掌握作战和武器使用技巧,一旦返回国内,或将带来潜在的恐怖主义威胁。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数字,在叙利亚,据信有来自80个国家的1.5万多名外籍武装人员,与当地武装人员并肩作战。

当前,欧洲和其他国家正在严防类似的情形再度上演,但如何应对回流的极端人员,防范可能的恐怖袭击以保证本国安全,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张伟)

回流极端人员让多国头疼

原标题:回流极端人员让多国头疼

新华社电 受法国恐怖袭击事件影响,欧洲多国开始加强反恐,严密布控,其中重点防范那些前往中东地区作战的欧洲年青人。这些人可能接受了极端思想,并且掌握作战和武器使用技巧,一旦返回国内,或将带来潜在的恐怖主义威胁。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数字,在叙利亚,据信有来自80个国家的1.5万多名外籍武装人员,与当地武装人员并肩作战。

当前,欧洲和其他国家正在严防类似的情形再度上演,但如何应对回流的极端人员,防范可能的恐怖袭击以保证本国安全,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张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多国头疼回流极端人员

前车之鉴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数字,在叙利亚,据信有来自80个国家的1.5万多名外籍武装人员,与当地武装人员并肩作战。

上世纪80年代,数以千计的外籍人士前往阿富汗,帮助当地武装打击入侵的苏联部队,“基地”组织领导人、沙特人奥萨马·本·拉丹曾是其中一员。

然而,在苏联1989年撤出阿富汗后,这些赢得胜利的外籍人员并未停止作战,而是返回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发动袭击,导致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外溢。

严打—比法澳挪英搜捕

去年9月,比利时法庭审判了46名本国公民,他们涉嫌参与一个向叙利亚输送作战人员的组织“Sharia4Belgium”。庭审时,只有8人出现在法庭上,其他人依然身在叙利亚,生死不明。

在严打回流极端人员上,比利时并不是唯一。法国、澳大利亚、挪威和英国等国同样逮捕回国的极端人员,其中很多人加入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

英国警方说,截至2014年11月,警方共逮捕了218名返回国内的极端人员,还有大约40名英国公民因涉恐正等待审判。

根据目前的反恐法律,英国当局可以没收嫌疑人的护照,并且扣押从叙利亚回国的人员长达14天,而无需提起指控。

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更是清楚地表明,将逮捕从叙利亚等冲突地区回来的澳大利亚人,以保证本国安全。

但英国广播公司认为,要确定逮捕哪些回流极端人员并不容易,因为前往叙利亚并未违法,而要确定这些人员是否在叙利亚参与恐怖行为,需要掌握准确的情报。

接纳—辅导培训促转变

在丹麦港口城市奥胡斯,从海外回国的极端人员不会遭到逮捕,而是要参加辅导和职业培训。

丹麦当局的想法很简单:这些回流极端人员中很多是青年人,因为感到在丹麦社会不受欢迎和没有前途,才选择前往叙利亚等地。如果像对待罪犯一样审讯和逮捕他们,可能会让他们更加极端。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在丹麦当局的接纳下,许多极端人员最终有所转变。

事实上,一些极端人员在抵达叙利亚之后,才发现残酷的现实远非想象,但要想回头非常困难。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彼得·诺伊曼说,曾经有30名在叙利亚的英国极端分子与他联系,希望回国,但又担心遭到英国逮捕。

监控—并非万全之策

同比利时的严厉打击和丹麦的接纳政策不同,美国采取了一种介于两者中间的做法。去年9月,美国政府证实,美国正在监控回流极端人员,但并没有公开逮捕他们。

美国政府认为,从叙利亚和伊拉克归来的极端人员并非都是恐怖分子,希望回到美国发动袭击。监控这些归国人员可以获得情报,确定他们是否构成威胁。

但监控也并非万全之策,实时监控一个人需要大约30名情报人员。随着数以百计的极端人员回到美国,美国安全机构也必须做出判断,哪些人需要监控,哪些人则不需要。

张伟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参与袭击法《沙尔利周刊》

大库阿希

秘密下葬

媒体17日报道,参与袭击法国《沙尔利周刊》的赛义德·库阿希已经秘密下葬。34岁的赛义德和32岁的弟弟谢里夫·库阿希共同参与了恐怖袭击,最终被警方击毙。

法新社援引一名消息灵通人士的话报道,在大批警察戒严下,赛义德16日在法国东部城市兰斯下葬,部分家人在场。赛义德之前曾在兰斯居住大约两年时间。

赛义德的坟墓没有标记,消息人士也未透露坟墓所在公墓的名字。赛义德的弟弟谢里夫很快将在巴黎郊区下葬。

兰斯市长阿诺德·罗比内说,他起初反对将赛义德葬在兰斯,但依照法律,他最终只能接受。他担心,赛义德的坟墓可能会成为极端分子前往的地点。

在国内发生恐袭事件后,法国一直保持最高级别的戒备,大约12万名警察和士兵严阵以待。

此外,由于法国恐袭凶犯之一阿梅迪·库利巴利在袭击前数天曾经前往西班牙,西班牙当局已经就此展开调查。张伟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比利时继续搜捕恐嫌

150名士兵守卫重要场所 30年来首次动用军队增援警察

比利时宣布破获一起阴谋袭击警察部队的阴谋后,17日临时调动数百名士兵在布鲁塞尔等城市加强安保,同时搜捕逃窜恐怖嫌疑人。

希腊当局17日宣布抓获4名嫌疑人,可能与比利时破获的袭击阴谋有关。但晚些时候,比利时检察机关否认希腊抓获人员涉及该国破获的恐怖阴谋。

军队增援

比利时联邦检察院16日宣布,警方在15日的行动中抓获13名恐怖嫌疑人,当晚还在东部城市韦尔维耶击毙两名嫌疑人。另有2名嫌疑人在法国落网。警方认为,这次行动摧毁一个团伙,该团伙正在策划针对“警察部队”的袭击。

此后,比利时政府提升全国警戒级别至第二高的3级,并在布鲁塞尔、安特卫普、韦尔维耶部署士兵增援警方,保护使馆、欧盟机构等场所。

比利时17日已经调集150名士兵在重要场所守卫,士兵会配备武器。这是比利时30年来首次动用军队增援警察。比利时政府说,增援兵力可能还会增加一倍。

希腊抓人

比利时国家媒体17日报道,警方正在搜寻一名摩洛哥裔比利时人,现年27岁,据信为“一个恐怖组织主谋”,可能位于希腊。

希腊警方说,国际安全协调人员已经把与比利时阴谋相关的人员信息发给希方,以便核查他们是否在希腊或经过希腊。

当天晚些时候,希腊警方宣布在雅典等地分别抓获4名嫌疑人,可能与比利时的袭击阴谋有关,其中一人与比方描述的“恐怖组织主谋”相似。

警方说,警方正在问询嫌疑人,如果获取证据,他们将把嫌疑人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样本送交比利时警方核对。

晚些时候,比利时联邦司法官员埃里克·范·德·西普特说,经过比利时方面初步检测,比方收到的信息显示,希腊拘留的人员与比利时寻找的嫌疑人不存在联系。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希腊官员告诉美联社记者,“调查仍在进行,我们正与比利时人接触”。

庄北宁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也 门

逮捕法籍

涉恐嫌疑人

也门国家安全局局长阿里·艾哈迈迪17日说,也门逮捕了两名被怀疑是“基地”组织成员的法国公民。艾哈迈迪说,“基地”在也门有来自11个国家的大约1000名成员。他没有说明这两名法国公民是否与法国《沙尔利周刊》遇袭案有关。本月7日,位于法国巴黎的《沙尔利周刊》杂志社遭武装分子袭击,造成12人死亡,多人受伤。不愿公开姓名的也门安全官员称,这两名法籍人员在法国《沙尔利周刊》遇袭前即已被捕。陈立希 新华社微特稿

韩 国

男子疑入

“伊斯兰国”

韩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和土耳其媒体17日说,一名18岁的韩国男子最近在土耳其境内邻近叙利亚的一个小镇失踪,目前不能排除这名男子前往叙利亚加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可能性。土耳其《国民报》报道称,这名男子曾通过电子邮件与“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取得联系,而后非法入境土耳其,最终可能前往叙利亚境内加入该组织。韩国使馆官员说,这一报道包含“不确切信息”。他同时强调,韩国使馆正与土耳其政府合作寻找这名男子的下落。

张旌 新华社微特稿

极端人员回流西方大为头疼

受法国恐怖袭击事件影响,欧洲多国开始加强反恐,严密布控,其中重点防范那些前往中东地区作战的欧洲年轻人。这些人可能接受了极端思想,并且掌握作战和武器使用技巧,一旦返回国内,或将带来潜在的恐怖主义威胁。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数字,在叙利亚,据信有来自80个国家的1.5万多名外籍武装人员,与当地武装人员并肩作战。分析人士认为,叙利亚当前局势与上世纪80年代阿富汗战争存在类似之处。当时,数以千计的外籍人士前往阿富汗,帮助当地武装打击入侵的苏联部队,“基地”组织领导人、沙特人奥萨马·本·拉丹曾是其中一员。

然而,在苏联1989年撤出阿富汗后,这些赢得胜利的外籍人员并未停止作战,而是返回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发动袭击,导致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外溢。

当前,欧洲和其他国家正在严防类似的情形再度上演,但如何应对回流的极端人员,防范可能的恐怖袭击以保证本国安全,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严打去年9月,比利时法庭审判了46名本国公民,他们涉嫌参与一个向叙利亚输送作战人员的组织“Sharia4Belgium”。庭审时,只有8人出现在法庭上,其他人依然身在叙利亚,生死不明。

在严打回流极端人员上,比利时并不是唯一。法国、澳大利亚、挪威和英国等国同样逮捕回国的极端人员,其中很多人加入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

英国警方说,截至2014年11月,警方共逮捕了218名返回国内的极端人员,还有大约40名英国公民因涉恐正等待审判。根据目前的反恐法律,英国当局可以没收嫌疑人的护照,并且扣押从叙利亚回国的人员长达14天,而无需提起指控。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更是清楚地表明,将逮捕从叙利亚等冲突地区回来的澳大利亚人,以保证本国安全。英国广播公司认为,要确定逮捕哪些回流极端人员并不容易,因为前往叙利亚并未违法,而要确定这些人员是否在叙利亚参与恐怖行为,需要掌握准确的情报。接纳

在丹麦港口城市奥胡斯,从海外回国的极端人员不会遭到逮捕,而是要参加辅导和职业培训。丹麦当局的想法很简单:这些回流极端人员中很多是青年人,因为感到在丹麦社会不受欢迎和没有前途,才选择前往叙利亚等地。如果像对待罪犯一样审讯和逮捕他们,可能会让他们更加极端。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在丹麦当局的接纳下,许多极端人员最终有所转变。事实上,一些极端人员在抵达叙利亚之后,才发现残酷的现实远非想象,但要想回头非常困难。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彼得·诺伊曼说,曾经有30名在叙利亚的英国极端分子与他联系,希望回国,但又担心遭到英国逮捕。监控

同比利时的严厉打击和丹麦的接纳政策不同,美国采取了一种介于两者中间的做法。去年9月,美国政府证实,美国正在监控回流极端人员,但并没有公开逮捕他们。

美国政府认为,从叙利亚和伊拉克归来的极端人员并非都是恐怖分子,希望回到美国发动袭击。监控这些归国人员可以获得情报,确定他们是否构成威胁。但监控也并非万全之策,实时监控一个人需要大约30名情报人员。

随着数以百计的极端人员回到美国,美国安全机构也必须做出判断,哪些人需要监控,哪些人则不需要监控。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