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与睡眠的关系

精神疾病与睡眠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失眠患者中,50%与精神疾病有关。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且随病情的变化而波动。睡眠是判断病人治疗效果与病情稳定的标尺。在治疗中,如果患者的睡眠得到了改善,则提示抗精神病药物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患者的病情正在好转;相反,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睡眠持续得不到改善,则提示其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提示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的用量不够或患者对该药不敏感有关,需要进一步调整药物剂量或调整药物种类。在病情稳定的缓解期,如果患者的睡眠发生改变,则往往预示其病情有加重或有复发的可能,需要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精神病患者在出现睡眠障碍时,家属常要求医生多开些镇静药让病人服用,误认为“治疗精神病就是让患者多睡觉”。事实上,抗精神病药物是通过调节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五羟色胺等)以消除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因为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患者服药后可产生困倦、睡眠增多等现象。这样,适当的镇静则能控制躁动病人的兴奋症状,相反,镇静就成了副作用。目前,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注重症状治疗,既减轻了镇静作用,而且还可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有助于病人恢复正常的生活。

有些精神病人刚出院回家服药时,睡眠往往较住院时增多,这与患者的安全感上升、紧张及焦虑的心理压力减轻有关。不是药物用量过大,不能随意调整药物的剂量。坚持按原量继续服用一段时间,睡眠就会逐渐正常。若患者持续较长时间的卧床睡眠,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且劝其活动无效时,可考虑是药物用量偏大。

(王天龙)

咸宁市精神卫生中心

咸宁市精神病亲友协会主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