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为何对贪官狱中打太极"不感冒"?

他们曾手握大权炙手可热,却因贪字沦为阶下囚徒。高墙内,他们看到随地吐痰不洗澡的狱友,也会“看不惯”;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会心生排斥,托家人找关系期望“特殊照顾”;他们虽身陷囹圄,但仍好面子渴望被尊重,最不愿听到“贪官”这一称号;“以前在位时手机响个不停”,落马后却鲜有下属探望,一些狱内贪官感慨还是亲情最宝贵……据了解,为了健身,这些职务犯每天还会勤练太极操、八段锦,白天固定两次在车间练习不够,晚上回到监舍后乃至临睡前,他们也不忘再多练习几次。杨建南介绍,近半年来,职务犯分监区的门诊率下降了65.8%。(12月23日《广州日报》)

媒体在描述落马官员铁窗生活状态时,用“担心身体日夜勤练太极操”做标题,并不是不符合事实,但确确实实带有“挪揄”的成份,也实实在在代表了部分公众对于落马贪官入狱后铁窗生活比较“滋润”的猜测心理。整体上而言,公众舆论对于落马贪官入监狱“天天打太极”是“不感冒”的。一些官员在位上不履职为民、贪污腐败后落马,竟然还可以“享受”到“勤练太极操、八段锦”保养身体的“养生生活”,这样的“监狱风云”岂不美哉?

诚然,“贪官”也是人,在相对严格又艰苦的监狱环境下,也有必要保持好的身体状况,以完成正常服刑、接受改造。另一方面,多数职务犯罪者、贪官们,在位时花天酒地,不排除有“夜夜笙歌者”,他们的身体早就“蛀空”了,环境一转换身体的毛病也就暴露出来的,利用“宝贵”的服刑期间“加强锻炼”、“恶补”身体倒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但为何公众舆论对于“贪官”们的“狱中生活”仍然不感冒,而且对于他们所谓的“担心身体日夜勤练太极操”嗤之以鼻呢?

在我看来不过有二:仍习惯性地怀疑“贪官”改造时有一定的特权。近年来的媒体报道中,屡屡披露一些官员落马后,在监狱成为“发明家”、“书法家”和“作家”,在不排除一些落马官员确实“有才”的情况下,公众难免会怀疑,为什么在相对“森严”的监狱等改造场所,落马官员可以有如此多的时间“养花种草”、“写作赋诗”?竟然还能成名成家?这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总之,难逃公众对于“贪官改造”有优待的质疑。事实上,相对高的级别在监狱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在一些地方监狱并非没有。尤其是近年来“贪官们”已经隐隐然,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当成入狱后的“逃遁术”。“服刑几年减刑几次”“从无期徒刑减至十几年”现象并不少见,甚至出现过“判刑十年未坐一天牢”(阳朔县国土局原局长石宝春)、法庭宣判当日就“保外就医”(广东省江门市原副市长林崇中)的离奇个案。那么,在司法制度并不完全完备,一些人情现象仍存在的情况下,公众凭什么不怀疑“贪官入狱‘天天打太极’”是特权的外延和折射呢?

其二,职务犯罪者在狱中服刑的“细节”公开吗?公众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和途径知悉吗?能够直接监督到吗?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在监狱这样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公众并不掌握太多的信息,除了事实上出现了一些“反面典型”让人产生更多的误解之外,信息披露的片面和严重滞后,也再一次让公众舆论产生对真相是什么的误解。“贪官”入监狱“天天打太极”可能是真的,也是符合人之常情的,按道理说也是可能理解的,但舆论却偏偏认为“贪官狱中日子滋润”,生活得“倍儿好”,只能说明在现行的职务犯罪者的司法改造制度执行中公众参与度不够,在看待一些问题上观点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前,在部分公众眼中,针对“贪官群体”设置的相对独立的监狱和改造场所,以及区别于“普通犯罪者改造”的“要求和标准”,是戴有“神秘化”、“特权化”的面纱的。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