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对精神疾病患者仍存偏见

本报讯 市卫生计生委、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疾病预防和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昨天发布的2016年上海公共精神卫生知晓度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在对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和疾病识别上,总体有一定提升;但对于疾病的误解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这是继2011年和2013年之后,本市第三次在所有区的监测点开展的专题调查,共1900人直接接受了相关问题的知晓度调查,内容涉及精神卫生知识、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病因认识、求助方式以及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和偏见等,包括知识性判断和对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焦虑症等5个案例的分析,以及对患者所持的态度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在基本精神卫生知识的层面,总体的正确作答率为75.7%。和往年一样,个别知识点知晓情况不理想,特别是仍有50%以上的受访者将精神疾病等同于“思想上有问题”,或者认为是受了刺激而造成的。

在实际案例中,更多的受访者能识别出所描述的精神疾病患者所患是心理问题,这一比例达到了81.8%,而在2011年时,这一比例仅为72.6%。但是对病因认识上仍存在偏差。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案例,62.4%的受访者主要归因为“工作压力大”;对于严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45.4%认为是患者“思想上的问题”造成的。只有很少比例的人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类存在着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的疾病。

在求助方式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到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但对抑郁症和焦虑症,能够意识到这两类疾病也需要精神科帮助的人数比例较低。21.8%的受访者首选抑郁症的患者需要去看精神科医生,而对焦虑症,这一比例仅有16.6%。

虽然公众的精神健康意识在逐渐增强,对疾病的识别能力也在提高,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在近5年中几乎没有变化,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并未减轻。约42%的受访者对精神疾病患者持负面态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