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身找原因,"去日本买感冒药"倒逼药企改革

“去日本买感冒药”不足为怪

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后畅游海外的中国人,到了异国他乡,免不了有“带点洋货回来”的需求和习惯。过去,游客去日本热衷于带马桶盖、带大米等,后来又觉得那里的面膜、卫生巾和感冒药也不错,不约而同地购买,最后形成了“爆买”之势,不过是对选购的物品发生了兴趣转移。

再者,日本的感冒药生产和销售也不是一两年了,为什么我们的制药企业以前没有联想到“中国药企的耻辱”,中国游客“爆买”后,才有些急火攻心地感到担忧了呢?我以为,这就是开放的推动,这便是竞争的压力。过去,中国人少有出国的,自然不太懂得其他国家感冒药的性价比,如今一对比,质量孰优孰劣、价格孰高孰低一目了然,“爆买”热情也就不足为怪。

中日两国都有为数众多的书法爱好者,而正宗地道的中国宣纸也是日本游客来中国要大买甚至“爆买”的选择,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来中国买宣纸”也让那些日本造纸企业深感耻辱了呢?

感冒药也去海外抢购,国内药企要从自身找原因

药企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作为知名药企的老总,王学海也只能谈行业谈自身,反思自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王学海肯定也有难言之隐,那就是药企低价格低成本竞争,往往是无奈之举。药企研发费用高昂,这是谁都知道的,八成利润被外资或合资企业赚走,很多国内药企能维持下来已属不易,遑论投资研发创新?何况,还有知识产权保护严重缺失这类问题的存在,药企创新的积极性更不高。

药品采购环节存在腐败

经过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大量报道,国人无不知晓这一腐败的存在。一盒出厂价两块钱的药,药企的利润可能只有几分钱,然而到患者手中,也许就要20元,其中的大部分“利润”都流进了医药代表、医院、院长、药剂科主任等法人或自然人手中。极端人物是前云南省人民医院的那个“双百院长”,其人拥有百套房屋,百个车位。试想,这其中有多少黑金?这些黑金可能超过一家知名药企一年的利润!

国人对国产药品失去信任

药企要拿出相当的资金去公关,只有降低自己的成本,靠低价格去拼市场。而降低成本是有限度的,除了降低药品品质还有什么点子可想?如今国内一些知名感冒药的品质也在下降,本来一次一包的冲剂,很多人不得不一次两包三包,还不一定能药到病除。几次下来,国人失去了对国产药品的信任,有机会到日本旅游公干,买点常用的感冒药也就不奇怪了。

药企不妨坚守良知赢得市场

说到创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高大上的东西,比如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比如技术研发、科学优势、专业领先等等,这些当然弥足珍贵,需要不懈追求。但是有时候我们的企业不被市场看好,又绝不仅仅是这些原因。比如药企换药名涨价,奶企用毒奶粉自断后路等。如此直截了当地让出市场机会,不过是败在“动歪脑筋玩假创新”上。

或者还可以这样看,对于许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企业来说,创新远不是那么高大上的东西,诚实守信就是创新。市场上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比如媒体多次报道过的河北保定的“油条哥”,他的创新之路就很简单,明知不少人用地沟油、老陈油来降低成本,自己却只用放心油。还有我们武汉的“江家秤”,哪怕商贩多出资要求做假秤,也不为所动,坚决只做良心秤。

坚守了良知就赢得了市场。在浮躁又充满诱惑的市场上,总有一些行当喜欢把创新误会为,变着法子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常听身边有人抱怨美容行当经营的花样多。比如一些经营者总是喜欢把消费者当冤大头,总是喜欢把消费者设想为人傻钱多者,明里搞什么“办卡优惠”,实际上就是连抢带宰的把戏。比如乐于搞什么请名师讲课活动,却又“算盘打到头顶上”,总想着卖高价美容商品攫取超额利润。比如热衷于打“交情牌”,三天两头让技师给消费者打温馨电话,表面上套近乎,实际上是催促消费。常常是花架子功夫做得十足,但服务内涵没有丝毫的提升,技师沦为促销员的同时,应有的服务项目却变成了走过场。他们就是忘了,消费者也是会用脚投票的。

诚实守信,变着法子让消费者少花冤枉钱。药企也罢,非药企也罢,眼下或者最需要这样理解创新。

(据长江日报、济南日报、红网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