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谨防"情绪感冒"

冬季每逢冷空气过境,因受凉而引发感冒的人数就会大增,所以,冬季里总流行着一句关怀的话语:多穿点衣服,别着凉感冒了!事实上,进入冬季后,人的精神和情绪也容易“感冒”。主要表现为心情不佳、忧伤、悲观、焦虑、食欲降低、睡眠质量下降等。

昼短夜长的冬季,日照时间的缩短,这是情绪“感冒”的主要诱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生出抑郁不欢之情绪。夏日和初秋,由于阳光充足,这种“褪黑激素”分泌较少;入冬以后,由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这种激素会有较多的分泌,从而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偷懒”,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这就是古人说的“天昏昏兮人郁郁”。

花木凋零、草枯叶落的冬季景致,也容易使人产生凄凉、苦闷、垂暮之感。其实,人的这种感觉在秋季就已经生成了,“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宋代词人柳永在秋季的阵雨中就感受到了一种凄苦之情。只不过到了冬季,寒蝉都不见了,骤雨也少有,多是绵绵冬雨和黑沉沉的天幕。冬季充满寒意的气候,以及由这种气候造就的物候现象,容易诱发多愁善感者的“情绪感冒”。

怎样预防或减轻“情绪感冒”症呢?不妨采取以下几种“绿色疗法”:

室内增加光照和温度。当阴雨天或早晚无阳光时,尽量打开家中或办公室中的全部照明装置,使屋内光明敞亮。人在这种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可调动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感。而在气温较低时,尽量打开室内的增温设备,以预防“低温抑郁症”。冬季外出,要少去一些草木枯黄的荒凉旷野,多登高远眺。同时,经常在室外做一些健身活动。

“情绪感冒”既然也是一种“情绪病”,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冬日里,要少看一些感情缠绵、充满失意情绪的小说和电视剧。同时也要少一些怀旧情绪,多想想美好的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