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易风热感冒选对药最重要

所以它们最先受到伤害。肺位于胸中,主皮毛,上连气道,开窍于鼻,所以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伤及肺的卫气,身体便出现一系列感冒的症状,如鼻塞、咳嗽、怕冷、头痛等。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于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四时之中,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等,风邪易侵入人体而感冒,甚至引起时行感冒。

(一)如何区分风寒和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怕冷怕风不出汗。风寒感冒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比如冬季、深秋和初春,是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即我们常常说的吹风受凉所致。风寒感冒的症状通常表现为鼻塞、流清涕、发热轻、无汗、恶寒重、头痛身痛、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

风热感冒:鼻塞痰稠爱口渴。风热感冒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但多发生于气候温暖季节,如春季、初夏和初秋等,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从症状上,风热感冒其症要点为“热”。邪热伤人,多见高烧;肺失清肃,则流黄鼻涕,其经脉循行所经的肺系(咽喉)见肿痛。因此治疗的时候要解表清热。。

具体的风热感冒的症状如下:1、流浓鼻涕,并且鼻涕的颜色还呈现黄色; 2、身体发热,出现发烧的情况。另外还会伴随有口干舌燥以及心烦意乱的症状; 3、喉咙肿痛,并且在即将患有风热感冒的情况就会患有;4、痰多,并且痰液的颜色通常都是黄色或者是黑色的;5、舌苔薄白,舌头的颜色则是比较红;6、脉象则是出现数脉或者是洪脉的情况,也就是说脉搏的速度比正常时候要快;7、便秘; 8、小便发黄。

(二) 治疗风热感冒可选择以下两种绿色疗法:

1、中医艾灸、按摩穴位

(1)既治风寒又治风热—大椎穴

无论温阳散寒还是解表清热,都可以用到一个穴位——大椎穴。大椎为督脉之穴,督脉具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的作用,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只要给大椎适当的刺激,就可以振奋阳气,祛邪防病,使人精神抖擞。可以艾灸或者以热毛巾敷在大椎穴位置。

(2)在风池穴上贴蒜片。

把新鲜的蒜头去皮,切成3毫米左右的薄片,然后将左右两个风池处擦洗干净,涂上凡士林油,把蒜片贴在穴位上,然后用纱布包扎固定,3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一般3~5天内能治愈感冒。有的人贴上蒜片后穴位处的皮肤可能会起小泡,不用担心,无需处理,会慢慢自愈。

2、选择中成药对抗风热感冒

由于人的社会活动(包括学习、工作、家务、社交等)繁忙,脑力劳动相对增多,最终必然导致阴精的耗损,当今之人阴亏者居多,阳常有余,阳气盛者感受寒邪入里必然从阳而化热,出现实热证。“内里有伏热,最易受外感” ,因此风热感冒,暑湿感冒较为常见。

风热型感冒:风热感冒多因感受风热邪气而获病。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用于风热感冒的常用中成药有柴胡滴丸、穿心莲滴丸,羚翘解毒片(丸)等。天津天士力集团生产的穿心莲内酯滴丸,98%高纯度的提取了穿心莲的有效成份-穿心莲内酯,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有效应对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咽,咽喉炎,天然抗感染药物,克服了西药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不足。建议早期:感冒刚刚开始,马上服用,建议剂量加倍。末期:感冒接近尾声,抗生素暂停使用,建议服用穿心莲来替换抗生素—输液的患者。

另外,暑湿型感冒最易发生在夏季。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病人可选用藿香正气滴丸、银翘解毒丸等药物治疗。如果病人胃肠道症状较重,不宜选用保和丸、山楂丸、香砂养胃丸等药物。

孕妈妈不小心感冒了该怎么用药?

感冒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可引起头痛、咳嗽、流鼻涕、发热等不适症状。由于用药可能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影响,孕妇在用药时需格外谨慎。

首先,症状较轻的普通感冒不推荐服药,应多喝水、多休息。出现发热时,若体温不高于38摄氏度,宜采用物理降温,如湿毛巾冷敷、小面积擦拭酒精等方式退热。

若体温高于39摄氏度且持续3天以上,处于孕早期时,若在排卵期后两周内感冒,一般用药对胎儿无太大影响,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若在排卵期2周后感冒,用药可能会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此时最好就医观察;孕中期时,可服用一些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中成药,如清热灵颗粒等;孕晚期时,服用感冒药一般来说对孕妇、胎儿无太大影响,这时可在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孕妇不宜服阿司匹林等,因在妊娠前三个月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畸胎,还会影响凝血功能诱发流产。

其次,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可根据感染的细菌类型,选用较为安全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由于抗病毒药物多对胎儿有较大的危害,一般孕妇不宜擅自使用,应马上就医。

最后还需强调,孕妇作为特殊人群,在感冒时用药需格外慎重。若不得不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应权衡利弊且尽量选择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反应较低的药物,必要时务必就医,听从医师或药师的建议。

各地纷纷叫停门诊输液,宝宝感冒还靠输液解决?

身为父母肯定做过这种傻事:孩子感冒了就赶紧去医院输个液!可你不知道的事,孩子大多数感冒并不需要输液,甚至可以说连医院都不需要去,配合简单的辅助治疗就能使感冒痊愈。

近日,在卫计委提出要实施分级医疗和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的要求下,各地医院陆续停门诊部输液,以防止抗生素被滥用,提升输液安全。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是世卫组织很早就提出的用药原则。大体上来说,输液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在之前,即便是小小的普通感冒,也通过输液治疗,殊不知在输液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进而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

一、普通感冒为什么可以不用输液

上呼吸道感染,又称普通感冒,常见为病毒性和细菌性。由中国医师协会编撰《普通感冒的规范诊治专家共识》中提供的数据显示,成年人平均每年感冒2至6次,儿童则达到6至8次,而其中而80%的普通感冒是病毒引起的。

一来,如前文提到的输液可能引发其他疾病,二来,人体自身具有对抗病毒性普通感冒的免疫力,而病毒性感冒的自然愈程为7至10天。不管你是否输液,感冒痊愈都要7至10天。

我们需要转变对感冒和输液的认识。对病毒性普通感冒而言,输液中加入的抗生素,并不能有效的治疗引起感冒的病毒,相反由此引发的抗生素被滥用,长期以往,会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一旦遇到严重疾病,抗生素的功效就会降低,后果不堪设想。

二、国外孩子的父母,如何治疗感冒?

在中国,不管多大的孩子,一旦感冒父母就会心急如焚的送往医院输液。那么国外的父母遇到孩子感冒发烧一般会怎么做呢?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的医疗制度很先进,尤其是对于孩子的用药更是有严格的规定。通常对于儿童感冒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2-11岁孩子谨慎使用,甚至发表申明支持药商在感冒和咳嗽药,包括化痰药上注明4岁以下禁用。如此,如果是普通感冒,外国父母一般只做好护理不去看医生。

纵观中国,sfda在加强儿童用药监管上也有严格的规定。一岁内婴儿禁用含盐酸金刚烷胺的有关药品。儿科专家腾志丽副教授解释道:一般儿童感冒只要没有细菌感染,就不需要用到抗生素,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逐步康复。况且,目前临床上针对普通感冒的治疗并无特效药,大多是缓解症状的。

三、孩子感冒,中药熏洗下就行了

熏洗疗法,基于中医的内病外治理论,让药物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中药制剂,进而渗透皮肤吸收,进入内脏有病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内病外治萌芽于原始社会,奠基于先秦,发展于汉唐,丰富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提高于现代。《伤寒论》、《太平圣惠方》和《千金要方》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中药熏洗疗法是小儿发热中常见的中医外治法,已被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并广泛应用。药物熏洗时,皮肤温度升高,血液血管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提升,促进体内新陈代谢。

熏洗疗法相对于输液和感冒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并且疗效迅速、价格便宜。

四、在家煎药熏洗太麻烦,洗乖乖退热敷巾轻松搞定

中药熏洗的代表产品有“洗乖乖®退热敷巾”,是基于“内病外治”理论和“熏洗疗法”,运用现代化医药科技予以改良升级研制出的硕果。它温和无刺激,把天然草本药效精华,制成方便携带使用的疏风解表敷巾。使用时将敷巾煮沸凉至40℃左右进行熏洗,能借助热力将中医药效渗透至皮肤,直到经络,从而达到迅速缓解儿童感冒、发烧、咳嗽、鼻塞等症状,发挥其最佳的治疗作用,感冒初期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独特的中医现代化运用开创了熏洗外治感冒的新里程。

因为对于孩子的普通感冒,家长应尽量避免输液治疗,以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不妨通过一些内病外治的方法有效阻断感冒的进一步发展。

孕妇感冒如何用药

感冒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可引起头痛、咳嗽、流鼻涕、发热等不适症状。由于用药可能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影响,孕妇在用药时需格外谨慎。

首先,症状较轻的普通感冒不推荐服药,应多喝水、多休息。出现发热时,若体温不高于38摄氏度,宜采用物理降温,如湿毛巾冷敷、小面积擦拭酒精等方式退热。

若体温高于39摄氏度且持续3天以上,处于孕早期时,若在排卵期后两周内感冒,一般用药对胎儿无太大影响,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若在排卵期2周后感冒,用药可能会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此时最好就医观察;孕中期时,可服用一些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中成药,如清热灵颗粒等;孕晚期时,服用感冒药一般来说对孕妇、胎儿无太大影响,这时可在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孕妇不宜服阿司匹林等,因在妊娠前三个月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畸胎,还会影响凝血功能诱发流产。

其次,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可根据感染的细菌类型,选用较为安全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由于抗病毒药物多对胎儿有较大的危害,一般孕妇不宜擅自使用,应马上就医。

最后还需强调,孕妇作为特殊人群,在感冒时用药需格外慎重。若不得不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应权衡利弊且尽量选择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反应较低的药物,必要时务必就医,听从医师或药师的建议。▲

慎防季节性疾病莫把过敏当感冒

近期天气变化大,并进入感冒、流感高发期,不少市民在预防感冒侵袭方面都做足功夫。但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除了感冒以外,近期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也大幅增加。由于更多人把重点放在防感冒上,并将过敏性鼻炎当作感冒处理,导致病情加剧。专家提醒,春天是病毒的流行季节,市民预防流感还需要抗过敏,特别是别把过敏当感冒。

鼻炎患者大幅增加

王先生近大半个月一直“感冒”,天天流鼻水打喷嚏,吃了不少感冒药也只呢能稍为缓解,最近更是一到傍晚就眼睛发痒,一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就咳嗽不止,咳到快喘不过气,喷嚏连天,连打二三十多个喷嚏,鼻水眼泪也止不住。随后王先生还自行吃了几天的抗生素,也没有改善,于是只能到医院就诊,却被医生告知其实自己没有患上感冒,是因过敏性鼻炎引起的咳嗽打喷嚏流鼻水。据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陈舒华主任介绍,近段时间因流感、过敏引起的鼻炎患者增加了三分一。

陈舒华指出,春天对很多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来说是个痛苦的季节,会出现接连不断打喷嚏、流大量清水样鼻涕的症状。气温不稳定,时冷时热,而且空气中的各种过敏原,都是春季引发鼻炎的主要过敏原。而且很多市民不知道自己得了过敏性鼻炎,抱着能忍就忍的心态吃些感冒药,实在受不了才到医院去看医生。由于症状与感冒极为相似,约有七成过敏性鼻炎患者易将其与感冒混淆,不少病人就诊时向医生的主诉多是得了“感冒”,认为是小毛病,平时服用“感冒药”,然而效果欠佳。很多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久治不愈,以致延误病情,更有部分患者在数年后发展成为哮喘。

鼻炎、感冒易混淆

“过敏性鼻炎与感冒均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涕和鼻塞,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过敏性鼻炎发病突然,也能迅速中止,而且会反复发作,常合并有其它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湿疹、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 而感冒多伴发烧、头痛、乏力、周身酸痛等,常持续一周可痊愈。”陈舒华介绍,春季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预防春季过敏性鼻炎,首先要避开过敏原。南方地区最主要的过敏原是螨虫和霉菌,两者对温度和湿度都很敏感,尤其偏好春季潮湿天气。因此,居室内应保持干净和干燥,做好通风。卧室不要放置书籍和毛公仔,被褥要经常清洗、晾晒。另外树林的花粉也是引起过敏的过敏源之一,所以外出时最好戴上口罩。花粉多时关闭门窗,农村早晨花粉最多,城市则常在傍晚最多。外出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洗头,减少花粉的影响。选择不易产生过敏的时间、地点休假、旅游。春天外出散步,最好在雨后,这时不但空气清新,而且受花粉影响最小。

此外,还需注意避免使用感冒药治疗过敏。对抗过敏性鼻炎,最好吃抗过敏药。对于鼻塞严重者,选用喷鼻药物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药效立竿见影的药物,不能长期使用。因为这类药物往往含有麻黄素等强烈血管收缩剂,长期使用容易造成药物性鼻炎。二是不要使用消毒产品来对付鼻炎。预防鼻炎的发作还需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应多参加有氧运动,注意卫生,保证充足的睡眠。

雨水不断还需放“湿气”

近期佛山的雨水较多,湿度也较大,潮湿的天气不仅会导致人体产生不适感,还会造成人体体内湿气加重,产生诸多疾病,长期处于过度潮湿的环境中,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湿邪入体而引发内湿症。

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李子勇主任中医师指出,“湿邪”是“六淫”之一,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而湿邪的来源通常有两种,一是外湿,这多是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另外就是内湿,是指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导致体内水液停滞而湿浊内生的病理变化。

李子勇表示,不管哪种湿邪,都会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满腹胀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发困等一系列“湿浊内盛”症状,有几种常见的体内湿重的表现。例如,湿邪首先会让人经常感到沉重四肢乏,其特点就是沉重,失眠,记忆力下降,易怒,烦燥;湿邪还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如果最近感到口中发黏,舌苔腻,或者胸腹胀满小便不畅,就有可能是体内湿气加重。另外,体内湿气重还会引起下肢浮肿,便溏泻,以及脚缝痒,起水泡甚至溃烂等,市民有了以上的这些症状,就有可能受到湿邪侵袭。

为了预防湿邪对人体的影响,李子勇建议,除了要做好居家的防潮除湿工作,还可以重点在饮食上加以调理。生活中常见的不少食物都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如薏米、冬瓜、赤小豆、玉米等。广东人爱煲汤煲粥,市民在材料中就可以加入这些常见的祛湿食材,做成玉米排骨汤、冬瓜煲老鸭、薏米扁豆杂粮粥等食谱。不过同时也要避免吃一些可能会加重体内湿气的食物,部分热带水果如菠萝蜜、榴莲、芒果等属于助湿之物,在阴雨天要少吃。此外,虾蟹等海鲜会助长湿气,也不宜多吃。

除了饮食,李子勇还指出,一些中医方法如艾灸等也有助于祛湿,如中医中的隔附子灸,采用中药附子、艾叶进行灸疗就是常见的类型,可以起到温阳祛湿的作用。(记者梁炜健 通讯员严小玲 叶惠欣)